昆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昆山市教育局昆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十二五”时期,是昆山市更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昆山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赖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昆山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紧紧围绕昆山市委、市政府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全国科普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大力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为昆山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项目概述:
以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高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普及为主”的原则,突出抓好科学教育、科技活动、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等关键环节,着力打造“校园科技节”、“科普流星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品牌活动,构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实践成果。
二、项目背景:
《昆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要求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加强五大重点人群之一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从而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
“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为昆山市科协重点工作之一,昆山市教育局和科协是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十多年来,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在全社会的热心参与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身其中、乐在其中,各项活动精彩纷呈,“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并在全国、省市各项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昆山市素质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了继续保持昆山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大好形势,进一步提升昆山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广度和高度,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新问题,昆山市教育局和科协开展了昆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三、项目实施单位:
本项目由昆山市教育局、昆山市科协领导,由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负责具体组织和指导,全市中小学校作为项目开展单位,各区镇科协、文教办协助支持。
四、项目实施过程:
(一)构建科技创新教育网络
构建以昆山市教育局、科协为核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各级特色学校为示范榜样的“三级核心网络”;依托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少年科学院、韩老师创新工作室形成服务网络;利用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十个专业组,组成各项科技普及和竞赛活动的实施团队。
(二)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1. 开展全市科技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调查。在掌握科技教师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拜师学艺,做好“传帮带”工作。
2. 定期举办科技教师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市教育局、科协制定年度培训计划,邀请省市专家讲座,使广大科技教师在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鼓励各校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培训,掌握更多的技能。
3. 构筑平台,展示科技教师风采。举办各类科技教师技能比赛和科研论坛,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推荐优秀科技教师参加“苏州市年度科技魅力人物”评选,突出亮点,精心包装,扩大影响力。
这几年昆山市形成了一支有思想、有追求、有激情、能吃苦、能合作、勤劳踏实的科技教师队伍,10多名教师分别被授予江苏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优秀辅导员,其中董洪锋老师获得“建国以来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和“全国科技模型教育竞赛活动优秀辅导员”称号;韩仕龙老师被授予“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园丁奖”、“中国少年科学院十佳优秀辅导老师”;谈琴芳老师获得江苏省科协“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他们三人分别获得了2008、2010、2012年度“苏州市十佳魅力科普人物”称号。
(三)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全市中小学广泛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创新科学教育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和动手制作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同时针对昆山外来人口较多的特点,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享有科普教育资源的权利。在高中阶段,鼓励支持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科学教育选修课,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2.开展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组织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互动性强的科技交流活动。依托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社区)、校园科技节、中小学生进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
重点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职业学校创新大赛等科技活动。
3. 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成员单位的重要作用。将科学素质教育情况纳入评比“文明家庭”的指标和条件,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影响力。深入推进“阳光工程”,依托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青苹果之家等服务品牌,扎实开展青少年心理、人格健康宣教辅导活动。
(四)塑造重大科普活动品牌
1. 结合昆山市科普宣传周活动,组织全市“校园科技节”和“科技创新活动月”。组织科普宣讲团深入农村学校和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公益活动,使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到每所学校、每个学生。
2. 创新内容和形式,实施“科普流星雨”计划。主要包括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普大舞台、流动科普图书馆、流动科普影院、科普大讲坛等五大主题活动,开展“科普流星雨”项目30场次,近万人次的学生参加了活动。
3. 依托“青少年创新大赛”,点亮昆山科技创新教育亮丽名片。每年全市有数万名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各项活动,涌现的创意发明、研究论文等数千件。截止目前,昆山市有41名学生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5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占全省的二分之一;中国国际发明展各奖项占江苏省三分之一,列全国县级市榜首。
4. 青少年科技智力体育项目航空模型活动,冲出江苏,走向世界。这个项目在昆山开展了20多年,每年上万名学生参加。昆山市代表队2次取得全国青少年比赛团体冠军;8次参加世界航模锦标赛,取得6枚奖牌;1所学校获得全国首批科技体育传统校称号(苏州唯一),6所学校获得苏州市科技智力体育特色学校称号。
(五)争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1. 落实经费,建好场馆。在全市各校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社团组织(少年科学院、校级少年宫等),以骨干学校为示范,建成类似城北中心校的“生态科技园”、实验小学的“少年科学院”、玉峰实验学校的“比特实验室”、千灯中心校的“创新实验室”等12所系列校园科技工作室。在全市创建和命名了55个昆山市级科普场馆,在社区建设了6个社区青少年科技馆和科技工作室。
2. 把握项目,开展活动。市教育局、科协鼓励支持各校抓好各项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科技模型、机器人、电子技师、智力七巧板等普及项目,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形成城北中心校“国际生态学校”、蓬朗中心校“天文科普观察”、千灯中心校“农村孩子的创造发明”等一批特色项目。
3. 形成特色、争先创优。目前昆山拥有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3所、苏州市级特色学校11所、昆山市级特色学校29所。
(六)完善科技教育考核激励机制
1. 组织“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表彰创新教育活动优秀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已连续开展了3届“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有28名学生获市长奖,市科协拿出60万元用于重奖获奖学生和辅导老师。
2. 重点高中在中考中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录取。今年有2名学生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了加分政策。
3. 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综合绩效考评中设立“科技创新教育”项目,促进了各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
4. 落实学校科技辅导老师绩效奖励政策,建立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制度,享受中层待遇或列席学校行政会议,在年底教师工资绩效考核中增加青少年科技获奖加分,大大提升了科技辅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项目保障条件:
1. 昆山市科协在市级重大科普活动项目经费资助中加大青少年科技活动支持力度,每年对学校科普实践活动投入60万元以上。
2. 昆山市科协近5年来投入经费150多万元,用于系列校园科技实践工作室的建设,投入500多万元用于社区青少年科普馆、科技活动室建设。
3. 昆山市“科普流星雨计划“投入资金70万元,用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舞台、科普大讲堂等内容的实施。
4. 昆山市教育局“学校综合考评方案”,落实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负责各项科技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六、项目取得的成绩:
昆山市教育局、科协联手承办各级各类大型科技实践活动,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全市已拥有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1个,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示范基地10所,江苏省科学教育示范学校3所,苏州市科技特色学校11所,昆山市科技特色学校29所。仅2013年上半年,昆山市教育局、科协主办的四个科技项目的比赛,活动人数就超6000人次;另有32所学校参加了9个苏州市级以上科技竞赛活动,参赛人数达3500人次,在这些比赛中共获得1600项奖励,在全省各县市中,参赛学校、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位列前茅。今年4月,承办了江苏省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省创新大赛首次在南京以外的县级市举办,对昆山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5年间,全市青少年在各类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23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5名;283名学生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17名学生获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获奖学生占全省的二分之一;159名学生获中国国际发明展金、银、铜奖,其中金奖28名,占江苏省三分之一,列全国县级市榜首;全市有36名学生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46名学生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一、二、三等奖,其中4名学生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获奖学生占全省四分之一;2名学生获首届“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仅2012年全市有56名学生获国家专利68项。
七、实施项目的体会和建议:
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师资、经费和理论支撑成为制约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
科技辅导员敬业精神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既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内容。在工作量确定、考核标准、奖励措施和个人发展等问题上还需进一步具体量化。
科普资金支持是创新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普经费能否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需要政策和机制的保障。
推行科教联动,提供平台,强化学习,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