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亭林中学创建2013年昆山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报告

网站首页    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    特色学校    昆山市亭林中学创建2013年昆山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报告

2014年1月11日

我校原名千灯中学,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创办于1958年,1994年易地新建更名为亭林中学,2005年9月始调整为职高办学点。学校位于中华伟人顾炎武先生的故里—千灯镇。学校占地总面积556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236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2755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其中初中班22个,初中学生869名,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78人。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结合学校的实情,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教育力度,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拓宽学校工作的内涵,努力把学校办成一座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具有科技创新特色的现代化学校。学校成为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探究科学方法的主要阵地。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努力使学生知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历年来,学校在科技特色教育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明确思路,加强创新教育工作

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由分管校长、分管主任和科技小组辅导员老师组成,带领班主任,组织各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每学期学校科技创新组成员负责制定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开展相应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力量,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推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

二、超前思维,追求时代教育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初中阶段,既是学生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时期,又是基础知识的积淀时期。

教育教学质量是任何学校任何时候的生命线。我们提倡的质量不是单纯知识的积累的应试质量,而是科学的方法加科学的管理的质量。既看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又要看学生学习期间能力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提倡学生在动中学、用中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素质高雅、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举办“科普周”活动,教务处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精心组织,认真培训,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高涨。这是对学校教育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

三、专题辅导, 创设科技文化氛围

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举办科技讲座,带领师生外出参观培训,提高了师生对科技活动认识,激发了师生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教师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了激情、有了兴趣。通过培训及活动的普及开展,一件件科技作品、艺术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我校扎根繁衍。

四、激发热情,提高科技活动质量

校领导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发现校内科技活动的热心人。发挥学科互补优势,语文老师夏杏珍、物理教师陆阳、石国华、严仲涵,美术教师陈惠元、电脑老师陆含等老师利用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辅导学生绘画、设计、制作等各种活动。学校领导积极支持、鼓励他们在学生科技活动方面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整合资源、开辟科技活动空间

1、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将科技纳入课程体系

学校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要把这项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相联系,有机地落实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并尽可能地组织有科技性质的学科活动,做到学科渗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我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技创新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开放形态的课堂教学,即把生活和学习中科技教育因素挖掘出来,形成“边做边学”的课程。比如:在生物课堂上,将原有的生物实验加以改进,演化成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在物理、化学实验课上大胆猜想、假设,利用开放的实验室,将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知识通过理化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索内在的科学原理。第二,渗透形态的课堂教学,即在当前的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渗透相关的科技创新教育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最新成果等。第三、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即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初步认识,对科学的向往和兴趣。三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让学生的思想突破牢笼,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的培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

2、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中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做事主要是凭兴趣,因此必须通过活动来稳固兴趣,促使其转化为动机,使学生开阔视野。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入手,提升科技品味。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学校在“科普周”活动中,组织科技探索、制作、书画、小发明、小论文、航模活动等各类个人竞赛,另一方面组织各种团体方面的竞赛,这样既综合检验学生的个体创新意识与能力,又强化团队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推进科技活动群体性发展。

(2)我校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从“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出发,让学生找一个“金点子”,再由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点子进行引导、改进,最终辅导学生完成作品,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创新机制。

(3)除了课内和定期开展科技活动外,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科技活动,通过校园网、宣传窗(科技专栏)、班级科技墙报、班会等,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平台。

(4)学校科技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通过开放校内外原有的各种资源,如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音体美室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总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对学生的发展性培养、评价不够全面;二是科技创新经费的不足也制约了学校整体质量提升。今后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还要与学科更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所有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学生去探索、创新,把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013.11.29


2019年10月31日 15:03
浏览量:0

信息详情